新闻中心
座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香炉峰下有两座闻名于世的千年古刹——东林寺与西林寺。两寺相距不过千米,其景观各有千秋。东林寺气势恢宏、梵宇巍峨;西林寺则古色古香、庄严秀丽。
一、历史渊源
西林寺,于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由陶渊明叔公——太府卿浔阳刺史陶范创建。最初由西林寺开山祖师慧永法师(东晋慧远大师的同门师兄)住锡西林寺四十年。
慧永,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俗姓潘,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出生。12岁出家,始拜高僧昙现为师,后到太行恒山讲学,与慧远同依名僧道安修行佛法。因北方战乱,即随道安长老南下襄阳。不久,只身南下,临行前与慧远约定在广东罗浮山会面、结庐弘法。至江州(江西九江市),刺史陶范久慕其高深的佛学而极力挽留。慧永感其诚意,遂答应在庐山栖居。于是,陶范为慧永建了一座“长廊绕涧,斜砌环池”的寺院,名曰:“西林寺”。义熙十年(414年),慧永圆寂。西林寺遭兵乱逐渐衰落。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僧慧思住持重振,常住增多。隋大业三年(607年),僧慧达募化修缮,建重阁7间,使西林寺呈现出“炉香与峰云共郁,钟声与幽谷合响”的兴盛局面。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玄宗李隆基下诏令寺后建千佛塔,以示敬崇佛道。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塔建成,唐玄宗并赐田百余亩并免税。永泰年间( 765年)西林寺一度为律寺。名士颜真卿、白居易等名流文人先后来寺游访,留下诗文。当时与东林寺、大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太宗赐以“太平兴国乾明禅寺”匾额,由此成为禅林名刹。景德年间(1004—1007年),朝廷敕修西林寺殿宇廊廓。其间,高僧常贤住持法席。由此,西林寺高僧声传海内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寺僧募缘重建。永乐年间( 1403—1424年),僧碧岩执掌法席,力弘临济宗风,募建佛殿、佛像,重建钟鼓楼,新建藏经阁,扩建寮房、斋堂,一时香火复盛。后因住持乏人,再度衰落。崇祯五年(1632年)僧熙真住持西林,重建西林寺,殿阁经堂焕然一新。崇祯十三年(1640年),僧博凡迁住西林,住持法席达13年。博凡圆寂后,西林寺再度衰落。其后,僧古嶷入住,修复寺宇,香火复盛。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年久失修,室内殿堂坍塌:嘉庆年间(1796—1820年),僧阮远等四处募缘,方将大雄宝殿、禅堂等修复一新。咸丰四年(1854),西林寺再遭兵毁,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麓松和尚应请住持法席,率众募缘重修殿室、再塑佛像,一度复兴。
慧远大师(净士宗初祖)初来庐山定居西林寺,后因学者益眾,西林狭不能容,于是慧永便向江州刺史桓伊推荐,衷心赞颂慧远的佛学造诣、道德风范足为一代人天师表,力请桓伊为慧远兴建伽蓝。刺史桓伊听说辖内有这样一位高僧大德,欢喜允诺,从府库中拨出大量白银,于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建寺于西林寺东边,遂取名东林寺。据庐山西林寺历代诗选引述,东晋至唐宋时期,庐山上的寺院,多达三百八十多所,其中最早建起的为西林寺,西林寺山门主匾——“廬山第一寺”文革前尚存。新中国成立时,西林寺仅存一栋殿宇和西林古塔。文革期间只剩一间十余平方米厢房及残塔。
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曾题词:“西方东土一尘不隔,琳宇梵宫万法同归”,刻在西林寺后山门上。
二、西林重辉
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传颂千古,使西林寺声名远播。世事沧桑,西林寺数度兴衰。1989年,来自台湾省的觉海师太回大陆探亲。她不顾年逾古稀,亲赴东林寺竭见上果下一方丈,言其不忍见西林寺荒圮冷落,发愿重建西林寺。觉海法师的想法立即得到果一长老和九江市各级政府部门及佛教界人士的一致赞叹。
1989年9月,重建工程全部启动,工程分两期进行。1989年9月至1992年9月为第一期工程,其间购地十亩,修复了所遗千佛宝塔,新建大雄宝殿、左右寮房、接待室、膳厅、山门等,又建3.5米高石砖墙900米; 第二期工程自1992年12月至1996年10月,完成的建设项目有:天王殿、阿弥陀佛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殿、客堂、斋堂以及两个佛池。西林寺的重建工程耗资多、规模大,历时七年有余,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九千平方米的具有古典与现代建筑风貌相结合的西林寺院已初具规模,于1996年底圆满竣工。
觉海师太于台湾临济寺出家。曾募资鼎力支持东林寺大雄宝殿的建造。后又立志重建西林道场,她变卖在台产业,积极筹资,历经七年自费复建西林寺,并立下规矩:不化缘、不攀缘、不求援、不赶经忏、不卖门票。在重建期间,她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精心筹划、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采材料、自行指挥,日夜在工地上督检质量。如今西林寺巍峨屹立于庐山脚下,重放异彩。觉海师太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西林寺内珍贵文物很多,以七层千佛宝塔最有特色。千佛塔又名“砖浮屠”。唐开元年间由唐玄宗敕建,原是石塔,高约丈余。北宋庆历元年,管仲文耗时九年将石塔改建为七层六面楼阁式,高46米,周长32.4米的砖塔,南北开门,通风除湿,东面二层开门,塔外登梯入塔室,可攀梯直登七层览胜。明崇祯五年,照真法师对宝塔进行了大修,每层内外均设有佛龛,供奉佛像,佛像高尺余,全是泥塑,有的装金,有的粉彩,各有不同,现尚存数十尊已重新装金供奉塔内,迄今数百年。古佛塔失修,塔基裂缝,塔身倾斜,塔顶无存,破烂不堪。1988年,千佛塔全面修复,装璜完善,同时从缅甸请来玉雕佛像,供在顶层。又专程赴江西景德镇订制仿明瓷佛像数百尊安置外围佛龛供奉。塔内外供奉佛像计1008尊。从此千年千佛宝塔,重振雄风,不逊昔日光彩。寺内另有《十八罗汉图》、《五百罗汉图》等画卷,《大藏经》及各类佛学经典图书千余册,晋、明二代碑刻、塑像数件。
三、学佛缘起
西林寺的重辉归功于觉海师太,她祖籍江西九江修水三都人氏。公元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初十出生。俗姓余名昌兰,出身书香门第。其父余俊明,幼读儒书,有经邦济世文才。曾任过江西瑞金县县长。奈何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国运衰微、世风多变,壮志难酬。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祖父母共八十四人,为避战乱,牵儿带女逃往湖北通城县山区九宫山,山高路险,垦荒种地度日如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生活八年,盼来日寇投降。抗日胜利了,父母兴高采烈、青春作伴,携儿带女还乡。八年战乱的创伤,无言可表,合家能平安还乡,这是不幸之万幸。从此合家立愿,诵经拜佛。惟昌兰最幼,随父读书。课余之暇,诵经顶礼,母韩氏号振莲,因习尚精,有孟母之范。
一九四七年六月,余满十八岁,秉父母之命,与当地名门世家傅朝枢先生结为伉俪。一九四九年,从夫去了台湾定居,生育二男七女,居台时收养两位孤儿,作为义子,培养教育成人,现在台湾定居供职。
师太由于诚心向佛,三十一岁开始长年吃斋拜佛,在斋戒之间常思人的生命是短促无常的,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一收出而不再入,就一命呜呼了。在这短促的人生中,倘若我们不好珍惜,掌握这难得的人身,在世法上去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贡献。如不去寻回失落的“真如自性”,那我们岂不是白来这世间一趟吗?她三十九岁就长年茹素,经常出入于台湾各大寺院,一直做佛门虔诚的佛教徒,慈悲为怀。她说;我本是基督教徒,而家人傅朝枢却是佛教徒,原以为各信各的教,相安无事,于是1965年12月29日这天,与傅先生发生口角,互诉对方之过,最后傅先生自找理说:我们中国有句谚语,嫁鸡随鸡,我是信佛教你不应该信基督教,应跟我信佛教才对。听家人这样说,就脱口而出:信佛教就信佛教。随将客厅的摆设移动一下,客厅中间放一张桌子,上面供奉一尊观世音菩萨和一尊阿弥陀佛,并煞有介事地向佛菩萨拜了三拜,后对傅先生说:我现在随鸡了。法太信佛的因缘就从这时开始,不过在很小的时候,曾经也念过佛书,平日也是个具有同情心的人,凡看到或知道有困难的人,都非常热心地去帮助。1959年8月7日,台湾遭逢罕见的大水灾,她冒险地去救助受灾的同胞。当时,台北地区的新莊、秦山一带五个乡镇,被洪水围困三天三夜,许多灾民爬上屋顶待救。当她看到报纸报道受洪灾一则消息,就想到自己应该为灾民尽点帮助之力才是。于是就去面包店订购一车面包,请求救难部队用小汽船送到灾区。当她亲手将面包分送到灾民手里,看到灾民的感激的神情至今还记忆脑海里。像这样助人为乐之事,是举不胜举,正如她所说:信佛乃是要宿世善根之福德,要有一颗乐于助人救助苦难人的心。
她说:人的弱点是,大家都被世俗所蒙,被欲望所蔽,无法去理解人生的真相,盲目的追求财富名利,穷尽毕生。等到声名财利显著时,将要呜呼哀哉。正所谓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从何而去。如今年迈花甲,再不着手等待何时?我就 1983年9月19日,在台湾临济寺,欣然落发为尼。师从上白下聖老法师,受具足戒,赐法名为觉海,完成我宿昔之愿。
出家前,她是中国台湾大陆有名望的傅朝樞先生的太太。傅朝樞先生闻讯赶至戒坛时,已是无可挽回而忧伤。当时有位官太太,见之落髪之情,感受流下了眼泪。这位太太原约定一同出家,由于吃不了苦,十余天就返俗了。而她则认为,吃不了苦就修不了行,受戒时,给她安排房间不住,要住在臭气难闻大厕所旁。受戒五十三天,在高僧大德指点下,参禅习静,人我两忘,肩挑道义,心向净土,心无挂碍,一心只求修行,持斋奉佛,潜心钻研佛法,受到僧众的敬重。
四、峥嵘岁月
1957年正值30岁,拜白圣长老及广钦和尚皈依三宝,在各大道场及寺庙不余遗力的做了20多年的护法居士,55岁在台湾临济寺披剃。1986年,我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觉海师太从美国回故籍探望母亲后,特来心慕已久的庐山朝佛,在东林寺参学,与东林寺重建祖庭的上果下一老和尚结下了殊胜的法缘,为恢复东林寺做出了巨大贡献。1989年九江市统战部领导邀请觉海法师重建西林寺,她发现西林寺古寺残缺不堪,甚为感伤。于是发心复建、重光西林。发愿后她数度往返台湾和美国,征得先生傅朝枢和儿女们的同意,在他们通力协助下,变卖了傅家在台的房地产,得款1600余万元,全部投入修复西林寺。重修西林寺的建设工程浩繁,当时的西林寺破损严重,荒废殆尽,仅存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和屋后千佛古塔,那塔像一位不离不弃的护法卫士,千百年来屹立在寺中,见证着西林的兴衰。那时的千佛塔摇摇欲坠,塔上无顶,塔下无梯,塔身巨大的裂缝可以纳物藏人。面对急需修葺的寺院,觉海法师毫不退缩,力挑重担,立愿坚定,矢志不移。自1989年起,开始了日复一日的修复工程。
工程需要庞大的资金,觉海师太多次找到自己的先生和子女,家人变卖家产全力支持觉海师太修复西林古道场。
从1989年底经7年时间,历经2500多个日日夜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饱经风霜,尝尽了酸甜苦辣,终于如愿以偿。好事多磨,七年中威胁她生命健康的手术就做了3次,一次是肾切除,一次右腿股骨摔断接骨,一次胆结石开刀,面对死神的威胁,她毫无畏惧,越挫越勇,始终坚守工地,一如既往、锲而不舍地投入施工之中,真乃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也!七年中的两期工程,都是她亲自构划、设计、指挥督造的。
这座承载着东晋以佛缘宗风的古庙新寺、圣洁净土道场,展现在世人面前。觉海师太的心血和功德,赢得了诸佛菩萨和佛子们的赞叹。2008年3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的吴官正视察九江时,来到西林寺,当他了解觉海法师的感人事迹后连声夸奖,当即书写诗文称赞勉励。诗文如下: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洗尽铅华不染尘,冰为骨骼玉为神。天空悬上琼楼月,点缀江南万斛春。
赠诗后,吴官正同志热情地与她合影留念,并对她说:“今后你遇到什么困难,就拿这张照片当通行证去找我。”表达了一位中央领导对一位不平凡的出家人的敬重与关怀。
近年来,又盖起了西方三圣殿和可供300人就餐的大斋堂。门前牌楼,院内广场也装饰一新。西林寺的重建为弘法佛教,恢复一座清净雅致的道场,为九江的宗教事业、文物保护重现了千年古刹;为旅游观光提供了一处靓丽的游览胜地。
信佛以诚为本。凡逢初一、十五,拈香拜佛的信众——香客信士,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前来烧香拜佛、许愿还愿。师太和常住慈悲喜舍,提供斋饭住宿。对贫困残弱之人,发慈悲心施以帮助。据了解,觉海师太历年来对修水家乡和当地的困难群众、福利院孤寡老人给予了不少救济。如修桥补路、助学扶贫,救苦救难,不为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早离苦。当地称她老人家为“活菩萨!”2006年,觉海师太完成了她一个夙愿——在西林寺举办了一场全堂佛像开光及水陆大法会,超度全世界亡灵离苦得乐。在法会上,她庄严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正法久住。西林寺大众都遵奉法师教诲,永远继承佛陀“以戒为师,严持戒律;以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精神,广结善缘,普祈福祉。
五、爱国情怀
西林寺今日的辉煌,离不开觉海师太的出家前的先生阖家鼎力支持。师太先生傅朝枢,字曼平,号润茎,公元1926年生,江西修水三都人氏,1941年在修水赣西北中学毕业,1943年在省立吉安市中学高中毕业,1947年于武汉中南政法学院毕业,随后在西安财经学院深造。在青年时期为山西阎锡山大将军的麾下,1949年带着妻子余昌兰女士同去台湾定居。赴台后,曾任台湾省律师事务所负责人,1978年接管《台湾日报》社任董事长兼总编辑,1981年在香港创办《香港中报》及《中报月刊》,1984年到美国创办《美洲中报》,创办朝堂国际贸易公司。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编辑家、经济学家,亦是海内外知名爱国人士,曾先后多次访问北京,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人邓小平、胡耀邦、杨尚昆、廖承志的接见,并共商祖国统一大计。1979年在《台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社论《从阿里到大兴安岭》。他期盼两岸和平统一。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香港创办《中报》,多次到祖国边疆各省市参观,以大陆的变化写下了著名的《祖国纪行》以祥实的见闻,使海内外读者真实地了解中国大陆。不顾个人安危奔走两岸,支持香港回归、倡议港人治港及一国两制之主张,促进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在美国创办《美洲中报》,秉持热爱民族、热爱祖国之信念,在海内外华人社会办成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为传播中华文化、沟通中美关系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1981年6月,在英国首相访华之前,《香港中报》连续发表三篇“中言”,对《香港明报》在香港问题上违反民族大义之言论予以批驳,对收回香港主权及“港人治港”问题,作中肯之建言。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和中英谈判期间,针对美洲《中国时报》,散布巩固继续治港、香港自决、香港独立等反民族大义之谬论以及港人对“九七变局”前景的忧虑,他领导的《美洲中报》以一系列社论予以挞伐,反映了他对香港回归祖国的乐观看法与正确主张。他先后三次回大陆故乡探亲时,教诫亲朋族人说:中国共产党胸怀博大,要相信共产党一定能将中国管理好、建设好。现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让人民勤劳致富,人民能安居乐业,国家定会繁荣昌盛富强。他病重期间,嘱咐亲人,他死后要将他的骨灰运回大陆安葬。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主义情怀。他的编辑舆论宣传和政治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正确的影响。回国后受到邓小平、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他的人生座右铭是:人要贵于自立,待人热心,处世冷静,坚持真理,热爱祖国。傅朝枢虽已去世,其爱国思想犹存。他目光远大,胸怀广阔,情操高尚,光明磊落,值得后人赞赏。
六、戒律严谨
觉海师太爱国爱教、持戒精严、信仰笃定、为法忘躯、培育僧才、悲愿宏深,坚持走佛教中国化的道路,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尼师之一。
她虽已97岁高龄,但身体依然健朗,她领导出家众以戒为师,依教奉行,农禅并举,禅净双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食其力、丰衣足食。无论是出坡还是功课,师太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她老人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慈悲安详、德高望重。寺院奉行“六和敬”原则。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走进西林道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净整洁、一尘不染。如同走进世外源桃园。自古以来西林道风闻名遐迩,名不虚传。
师太从不讲任何闲话,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有人问及修行,则正面开示数言;若无关修行,则闭口不答;她生活简朴,饮食起居,自己料理,从不假手他人。师父曾言:“女众无论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业,则成佛一半。”从老尼师之修行,便可体悟念佛实相功德与口业的真实相。
她说:口业之罪甚重无比,女众修行若不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口业,将永远在恶道中受苦无量、了无出期。
故女众修行,为人处世当要谨口慎言,方不堕恶道轮回,成道有望!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口说善言能令人心生欢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若是人人都能净守口业,多观察、学习别人的优点,多称赞他人的长处,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和谐。
在觉海法师的带领下,西林寺众僧尼永远尊奉佛陀。常以戒为师,严守戒律,以清净、平等、慈悲、觉悟为宗教风范,自净其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觉海法师是位富有佛学素养的法师,对佛教的经典教义有较深的研究。常以日常生活之事开示弟子、深入浅出、诲人不倦。根据高僧大德之名言常对众僧尼曰:“行直影无斜,一举一动皆为规范”。
1、静中养性。以祖训教弟子,启发居士静中养性。自养慈悲之心、广施于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好事,积功德,避嚣尘。以无物心自安宁,并做到边修炼边劳动,利用修炼之余,下地植果种粮种菜。养成勤动习惯,锻炼体质,弱化对社会依赖的意识,走自食其力之路。
2、开悟。佛门常讲开悟,就是人天天要知道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开悟了。能够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就叫修身,我们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经典作一面镜子,指点自己过失,改过自新,成人之美,心地清净,这个人就得道。
3、心性修养。入佛的先决条件,就是去掉自心的污染,摒息诸缘,一念不生,专心得佛。不计名利,万念放下,自性光明。
4、慈悲为本。“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的两大原则,如果失去理性,感情用事,那慈悲就受害,方便就下流了。以大慈大悲作为自己行为的推动力,这样才能帮助广大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5、孝亲尊师。入佛门最初就是“孝亲尊师”。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办法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只有尊师重教才能成就学业。
6、修善积德。一个人要勤于耕耘,它自然有收获。一心只管断恶修善,慈怜行善,团结友爱,温和纯净,宽容忍耐,到最后是有所得。为了争名争利,当然会产生许多怒憎,这些怒憎若不舍弃,祸害相报没完没了。
真正之求是依教奉行,改正自己的过失,修好“十善”业,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
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谣,这就叫身业清净。
口业有四:一不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人;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致人不和,两相交战;三不恶口,就是说话无分寸,没有礼貌,使人听之后很难受;四不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说得好听,可用意不善。
意业为三大类:一不贪,贪是希望得到自己的满足,是一切罪障的根源;二不嗔,嗔是贪不到就产生烦恼;三不痴,痴是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恶,如不能辨别,把假的当成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这是愚痴。
7、深信因果。世间一切的事物,其中都有个恰如其分的因果律。人生的生死寿夭、禄享丰簿、际遇盛衰,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古人说得好,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世间人事的复杂万变,是和人心的复杂万变息息相应。修什么因得什么果,若平时任意胡为,图一时快乐,不知这乐是苦因,苦因必有苦果。
人要有常惭愧之心,莫失正念,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须当信奉种植善因,成就佛果。慈悲为怀,见一切众生有甚痛苦,以怜悯爱护之心去救度,对一切众生有所需求的,都能随其所需而施与之,好心必有好果。
8、以戒为师。对于任何一位出家人首要是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离开了皈戒,就失掉了佛法,就不是佛弟子。
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不犯盗戒、不犯淫戒、不犯杀戒、不起妄想。不可任我心之所欲,不可背佛之道之所为,应以此之理,体之於心,践之於事。
人能够持戒、守法,此人身心安稳,没有忧虑恐怖。如果作奸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也会受良心的责备。身心不安,就不能修身,要修身首先要心定,身心安稳才是修身的基础。所以说“因戒得安、因定开慧,道理就在此。
9、修行要真心。修行人须从心上用功,不要口头说得锦上添花,满脑子贪嗔痴慢疑,这种空谈决无利益。
出言吐语,自己要口诵心惟,做到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修身用功,贵在真心。如一天到晚,总是贪爱荣华富贵,吃喝玩乐,就修不好行。应视人饥如己饥,视人弱如己弱,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相应,亦可立地成佛。一切事情都是为众服务,不为自己作享受,那么人人都无困难,事事都能办得好。能以一种慈悲心、慕敬心对人,不自高自大,不骄傲虚伪,这皆缘於真心矣。
10、断切烦恼。修行自己应先断烦恼,再学法门。为帮助众生永脱苦海,若没有德行,没有能力,何能办到?所以发愿必断烦恼,没有烦恼,杂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了。人生最烦恼的是名利,其观念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一切修行及事业的成功或失败。现在是如何景况,是不是恶多善少?就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中,还有哪一样能存在?先看看这个信字,有的人一做事就想骗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其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信不足耳,只能是苦果,呜呼,痛哉。
真正之求是依法依教之奉行,改正自己之过失,修善积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既然命运由自己改变,那就立定目标皆为这一目标所想所为。
11、清除妄想。有者明知妄想不好,但又明知故犯。若妄想不清除,那只能空过光阴。有人劳而无功,是受妄想所障,被万物所转,心里常起妄想,满腹秽浊。对付五欲六情要像作战一样,不但不能叫它侵犯我们的本性,而且要把它消除干干净净,这功德才能算圆满。只有无求无得,心里才能真正平静下来。不要在眼前利益斤斤计较,更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当存济心,没有忧虑,就是年岁大,也不会有病,不会衰老。
12、学会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忍耐。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
俗话说,处事难,处人更难。以前处人还容易,现在处人比从前难。原因所在,从前教育既教书又教如何做人,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如何做事,不教欲成才先成人。我们要学会做人,首先必须学会忍耐。对人为的陷害要能够忍耐,忍耐人家对自己的侮辱,对自己的陷害,如骂者之实,应生惭愧,骂若不实,犹如风过,无损於我,能忍则忍,绝对有好处,修道易成就。
13、精进。精是专精,進是进步。佛法不是保守的,佛法是天天都要求进步的。当今有许多大科学家,有许多特殊的发明,他就是精进,天天勤于研究,锲而不舍,终有新发现、新发明。世间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凡人修身佛道与农民种田、商人经商是一样的道理。农民种田若怕苦,那田便荒废了;商人若时作时辍,怎能获利。勇猛精进,就是不懈退,不间断,不屈不饶,如此方得成就佛果。
七、念佛正修
西林寺与东林寺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同修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微妙高深,妙用无穷。但却是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的法门。可以说消灾第一、灭罪第一、积功累德第一、解脱第一。可谓殊胜乃尔、不可思议!这个法门非常方便,一句阿弥陀佛随时可念,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没有时空障碍,人人都能修,人人都能念,人人都能成就。万修万人成!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烦恼现前的时候,马上归于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替代百千万亿种妄想杂念,这是心地“净化剂”, 能令你“横出三界,圆证四土”。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也不论事务繁简、男女老少,都可修持,极其方便。
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洪名,圆满具足一切功德。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的法,过去千万劫古佛说的法,未来千万劫未出世佛所说的法,一切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等等六度万行皆包含在此名号当中。也就是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宇宙中的大总持。念佛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诸佛出世本怀。只要发自内心至诚恳切专一的持念这一句佛号,就等于全盘接受了阿弥陀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赋予我们的所有功德,就圆满具足了一切的善根、一切的福德、一切的因缘,而且净土资粮无丝毫欠缺,所以要对阿弥陀佛生起大信心。
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文中说:“凡夫位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都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意思是说,《阿弥陀经》说凡夫至诚恳切地念佛,临终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可以一生成就候补佛的果位;这样奇特的倡导,极妙的淡化,看似浅显,实则不可测度。洋洋十万言的《华严经》所说的精要,都在这短短的弥陀经中,然而天下古今对这篇《佛说阿弥陀经》倡导的法门,相信的少,怀疑的多,我只有把心剖开给人们看,以证明世尊所说的真实不虚。其劝信的至诚恳切无以复加。
念佛必须心存至诚,以己因心,入佛时觉,如水投水,似水合水,久久熏修,自然觉得心光通达,体性圆彰。我们与阿弥陀佛之间的障碍物是什么?是烦恼。当我们明白因果真实不虚,一切空无自性,有出离决心,我们的心就越清净,就越接近阿弥陀佛。绕佛、念佛是在调整我们的身心,在念佛绕佛过程中,去除我们身上的污秽及各种烦恼,阿弥陀佛名号就是一个专除烦恼的先进工具,只要能灵活运用与掌握这一先进工具,顺其自然,活学活用,自净其意,一心专念,就能唤醒自性心灵,获得真实利益。怕就怕念佛念得不合拍,绕佛绕得不合步。只用嘴皮念不行,只有深信切愿,用“心”去念,用“意”去悟,才能融汇贯通、感应道交,诸佛加持,入弥陀大愿海之中。
在地球西方十万亿佛土那么远,有一个“极乐世界”。那里七重栏栅,七重行树,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黄金为地,装饰极为豪华,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园内常有白鹤、孔雀、鹦鹉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出和雅音,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实则和谐、安祥、极乐国,这样的国土佛言不虚,真实存在,想移民到那里,即便是千万亿富翁及世界首富,用高尖端科技,坐飞船火箭休想到达!但只要深信切愿,执持名号,老实念佛,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就能到达。
如何去西方极乐世界?如何见到阿弥陀佛?那就是深信、切愿、实行,从心灵魂深处迸发出强烈持久的往生大愿,用阿弥陀佛名号长期薫习阿赖耶识(神识)并产生至诚恳切、如子忆母般的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关闭自己的收发系统——眼、耳、鼻、舌、身、意信息窗口,切断外缘,这样的念佛定能花开见佛——明心见性——转凡成圣。她常说:修“持名念佛”法门,必须具足三个清楚——口念清楚、耳听清楚、心想清楚。不妄想、不昏沉、不掉举。心不外驰,亦不落空。念念照顾心源,心心符合佛体。念念暗合道妙,与法身相应。用能念的心,念所念的心性;用能观的心,观所观的心体;念念回归自性,功用至极、炉火纯青,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再受语言文字和思想妄念所转动,妄想和梦想被佛号代替,如如不动的佛性朗然现前,字字句句清楚明了,如台灯发出的光明照光源反闻自性、返本归真观自在,打开佛门当下见佛!净土念佛法门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奥妙、圆融绝妙、简易快捷、实为大乘圆顿中之圆顿,方便中之方便,微妙中之微妙,超越一切法。
只要发自内心灵魂深处,至诚恳切地忆佛念佛,做到“念念念弥陀,愿愿愿求往生”,只要带着强烈迫切深厚的净土情怀,一句佛号念到底,自然而然与佛感通相应。即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则命终之时必然顺利蒙阿弥陀佛接引,稳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写于2024年7月6日
作者安徽阜阳市人,手机:13285580192